年,26岁的医院生下了第五个孩子,这次她原本怀的是双胞胎,由于身子虚,只保住了一个。
夏家重男轻女的观念很强,但董竹君在生前4个女儿时,家里都会热闹一番。
可这次,她冒死生了个男孩儿,家人不但对她不管不问,甚至连她的丈夫宁愿在家打牌,都不来探望她,这是怎么回事?
这还要从董竹君多舛的命运说起。
董竹君和女儿
两情相悦,为爱逃离年,董竹君出生在上海一个贫困家庭。父母省吃俭用,送她上私塾。董竹君聪慧好学,深得老师的喜爱。
不幸的是,12岁那年,董父病重,为给父亲治病,董竹君被迫到青楼卖唱。在这里,她遇见了未来的丈夫夏之时。
夏之时是革命党人,为了执行任务来到青楼。他注意到歌声动人的董竹君,董竹君也留意到这个只喝茶听曲的青年,两人一见钟情,很快就互相表明心意。
夏之时提出为董竹君赎身,董竹君拒绝了,她要求夏之时娶她为正妻,并让她接受学习。夏之时感到惊叹,没想到董竹君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女子,更加喜爱她。
董竹君靠着装病逃出青楼,与夏之时结为夫妻。
年轻时的董竹君
因为夏之时工作需要,两人前往日本,董竹君刻苦学习,考入东京女子高等学院。
在日本,两人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。但令董竹君不舒服的是,夏之时总以她的恩人姿态自居。
后来,夏之时奉命回四川,他走之前留下一把枪,对董竹君说:“给你这枪有两个作用,一是防贼,二,若是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情,就用来自杀。”
可见,夏之时对董竹君并不是很尊重。
夏之时走后,让自己的“弟弟”以照顾的名义监督董竹君,防止她红杏出墙。
夏之时和董竹君
年,董竹君收到丈夫来信,说是家父病重,让她立刻返川。
董竹君收到电报就开始纠结,她本来想去法国留学,可丈夫在国内干革命,她身为妻子,理应协助他为国出力。
想到这些,董竹君毅然决然选择回国。
夏之时派一个叫卢炳章的勤务兵、两个丫头来接董竹君和女儿夏国琼,几人暂时居住在夏之时租的房子里。
丫头告诉董竹君,夏家的人不好相处,夏之时的前妻就是被她们欺负,活活气死的。这些后院女人准备等董竹君一回家就欺压她,喊她“新太太”(即是姨太太)。
董竹君听完又惊又怕,这明显就是十足的封建大家庭,她心想:这哪是回家呀!分明就是去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!
封建大家庭
年初春,董竹君接到夏之时的信,让她回合江老家。
董竹君心里盘算着如何应对那群婆婆妈妈,贪图小利的人。思索一番后,董竹君制办了许多稀罕的礼物回去。
董竹君以此封住那些人的口,让她们不好意思和她作对。夏之时知道后,面带笑容,夸赞她的做法。
董竹君在夏家住下了,果然如丫头所说,夏家这个大家庭,表面上一家人其乐融融,背地里勾心斗角,面和心不和!
家里面的仆人虽然很多,但一切家务还得媳妇们亲自带动、操持,那些丫鬟婆娘们没少给董竹君使绊子。
家里的老太太,更是因为董竹君是卖唱出身的姑娘,认为她有伤门风,不止一次向夏之时提出休了董竹君,重新娶一个,或者让董竹君做姨太太。
董竹君心里有很多忧虑、气愤,但一想到丈夫的好,她都忍了下来。
为了讨婆婆和家里人欢心,董竹君每天早上服侍丈夫外出办公之后,就开始忙活大大小小的家务:做饭、洗衣、带孩子、绣花什么事都亲力亲为。
有一回夏之时生病了,卧床不起,喊着要上厕所,董竹君只好把便盆送进被窝,小心翼翼的捧着便盆接着。
董竹君被臭气薰得头晕,到走廊上透气,一个卫兵前来询问夏之时的病情,董竹君刚开口说了几句,夏之时就大吼:“我还没死呢,你就敢四处勾搭。”
因为这件事,董竹君烦闷了许久,她体谅丈夫在病中难免脾气大,可她实在不能接受夏之时把自己当奴隶看待。
经过长久努力,夏家的人都夸董竹君温柔贤惠、勤劳能干。婆婆特意要夏之时和董竹君重新拜堂。
董竹君心里很不愉快,结婚几年,孩子都好几个了,还得重新结婚,哪有这样的事?
更令董竹君不痛快的,是结婚当天,大嫂拿出一张一千元收条,说是当初给董竹君赎身的收据。
董竹君心想:“我是自己逃出来的,这一千元,明明是夏之时的大哥被巡捕房关了一个星期的罚款,凭什么算在她头上!”
董竹君跟夏之时说了这件事,夏之时心疼哥哥在牢里受了苦,不愿意替董竹君澄清,董竹君为此很难过。
夏之时
婚姻生活,面目全非年上半年,夏之时因为变故被正式解除军职,从此居家赋闲。
董竹君本以为逃离封建大家庭,日子就能变得美好如初。可是夏之时开始赌钱、抽大烟,每次输钱回家,都要大发脾气,动不动就训人。
年,董竹君怀着三女国瑛。有一次,夏之时命人喊董竹君去打牌,董竹君正在干家务活不想去,夏之时大怒:“丈夫要你做什么,你就得做什么!”
两人大吵一架,夏之时拿起身旁的钟就朝董竹君砸过来,董竹君躲了过去,夏之时又想拿花架子砸她,好在被房客拦了下来。
国瑛出生后,董竹君得了肺病,搬到别苑休养,在她治疗期间,夏之时从未探望过她。
还有一次,大女儿国琼生病了,董竹君特意腾出一间屋子,放下一切家务全心全意照顾女儿,夏之时全程不管不顾,还抱怨董竹君为了一个女孩不管其他事情。
丫头麻子告诉董竹君,夏家重男轻女很严重:当年老太太喜欢儿子,便淹死了自己的女儿,后来得了两个儿子后,认定把女儿弄死才能生男孩,让自己的媳妇也这样!
董竹君听得心惊肉跳,还好她的三个女儿是她一手带大。
图
董竹君与女儿合照
年,董竹君生下四女儿国璋,眼看董竹君四个孩子都是女孩,夏之时对她的态度更加恶劣,从来没有给过孩子关爱,几个姑娘都害怕父亲。
年正月初五,董竹君迎来26岁生日,亲朋好友来了三四桌,大家情绪高涨,准备打牌闹个通宵。
董竹君已经怀孕八个月,两只脚肿得穿不上鞋子,忙活了一整天,董竹君想去休息,可大家不让,说寿星走了就没意思了,董竹君只好留下来陪同。
趁着她们玩得起劲,董竹君偷偷走出家门,到四医院休息。
没想到第二天腹痛难耐,她要生了!
董竹君再次醒来,孩子已经顺利出生,丫头梅香守在她病床前:“太太,您醒啦,昨天您不见了,大家都很着急,医院。”
董竹君才知道自己怀的是双胞胎,因为身体虚弱,只生下一个,另一个没有发育成熟,为此,她还动了一场手术。
董竹君看见自己未成型的孩子——装在玻璃瓶里用药水泡着,有两个核桃大小。
如果昨晚董竹君留在家里,今天她和孩子估计都保不住了。
梅香回家报喜,夏之时知道生了儿子之后很高兴,本来沉迷于牌桌之上的他“唰”地站起来,反复向梅香确认。
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,他哈哈大笑,爽朗地对牌友们说:“过几日记得来我府上喝喜酒,哈哈哈。”
夏之时高兴归高兴,可他一次也没有去探望过董竹君。
为了给儿子取名,夏之时查了很久的字典,决定儿子的乳名为“和尚”,寓意儿子平平安安,无灾无难,大名则叫大明。
过去,几个女儿出生时,董竹君跟他商量取名字的事,他总是一脸不耐烦。
董竹君很失落,她想不明白,都是夏之时的孩子,为什么差别会如此之大。
夏家人很高兴大明出生,大摆宴席,董竹君想的却是穷人连饭都吃不起,他们家因为生孩子如此破费。为此,夫妻俩再次吵架。
有了儿子之后,夏之时眼里更是没了女儿的地位,总把“女儿都是泼出去的水”挂在嘴边。
董竹君提出送女儿们去学堂,夏之时不答应,认为她们迟早要嫁人,夫妻俩争执半天,夏之时也只是同意请一个教书先生到家里。
别看董竹君能解决家里的大小事务,可说话权力永远在丈夫手里,这让董竹君感觉特别失败。
夏之时不管董竹君受了多少委屈,现在有了儿子,一切都不一样了,他准备拍一张全家福,有男丁的家庭才像样,才算完整的家。
年,夏之时从成都出发去上海,他特意叫了一家人,约好摄影师拍全家福。拍照时,儿子站在最中间,离夏之时最近,几个女儿随意分散在四周。
照片洗出来以后,董竹君来回看,越看越不对劲,直到女儿天真地说:“弟弟站的位置好,每一个看照片的人都先看到弟弟。”
童言无忌的话敲打着董竹君的心,是啊,在夏之时心里,大明比母女几个加起来都重要。
董竹君原以为,大明出生之后,夏之时或多或少会对这个家上点心。直到那天,夏之时从老家回来,竟要她把大明过继给夏家三房。
董竹君如何能答应这荒谬的要求,可夏之时只是来通知她,并不是在询问她的意见,气得董竹君和夏之时大吵一架,夏之时说董竹君小家子气,一点都不替家庭考虑,还口口声声说哪怕是过继了,大明依旧是他们的孩子。
这件事,足足把董竹君气病了,本来她生大明就不容易,手术后身子骨落下病根,当天晚上,董竹君腹痛难耐,夏之时依旧不管不顾。
董竹君失望至极,这个丈夫仿佛早就不是当初她逃离青楼要嫁的那个人,董竹君有时候真的想带着几个女儿一走了之,就像易卜生的戏剧中“娜拉出走”那样,可是她能去哪,董竹君不知道,也找不到答案。
夏之时对儿子有求必应,对女儿却异常苛刻。
几个孩子起床后喜欢挤在洗澡间一起梳洗,有一回夏之时看见了,竟说自己的女儿不知检点,没有家规,夏之时抓住女儿的头发,把她拖进卧室,还拿出一把剪刀和一根绳子,要女儿自我了结。
这次的行为,彻底激怒董竹君,她离开家的愿望愈发强烈。
夏之时对女儿不管不顾,董竹君只能靠自己为女儿们谋划。几个女儿聪明好学,很有天分,董竹君准备带她们去上海求学。
夏之时知道后破口大骂:“这是多大一笔开销,女孩子迟早得嫁人,为什么要去读书,你看看你自己,不也是十几岁就出嫁了,你读过这么多书有什么用?”
过了段日子,女儿的钢琴老师给董竹君来信,夏之时因为这件事拿起菜刀追着董竹君打,董竹君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,好在侄子拦下夏之时,才没有出现更惨烈的情况!
董竹君心里已经有了决断:夏家容不下母女几人,她要带父母、女儿离开这个吃人的地方。
年春天,董竹君带着几个女儿启程去上海。没有带儿子是因为他年纪太小,不适合长途奔波。再者,儿子已经过继给三房,董竹君不想让三弟媳难过。
本想着商量离婚后再回来接儿子,可是董竹君与夏之时谈判破裂,只能含泪忍痛,暂时放弃大明。不曾想这一别,母子俩竟分别了十几年。
年冬天,友人李崇高得知董竹君生活的困境,特借出两千元给董竹君创业。
董竹君深知这笔钱来之不易,创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!
最终董竹君决定开一家川菜馆,上海的酒菜业闻名社会,而川菜品种繁多,还没有打开上海市场。
董竹君决定改进川菜的色香味和餐馆的装修,将川菜引入上海,独树一帜,驰名中外!
由于两千元有限,董竹君必须精打细算,她想要的店面必须房租便宜,又能闹中取静,经过一段时间选址,总算是挑到好地方。
年3月15日,董竹君的“锦江小餐”开业。
一时间,座无虚席,连杜月笙、张啸林等政界人物来吃饭也要排队,董竹君的餐馆直接带动沿街房价的飞涨,人们争先恐后的来开川菜馆。
竞争越来越大,董竹君凭借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,加上杜月笙的支持,租下更多房屋,将餐厅扩大到可容人,并改名为“锦江川菜馆”。
董竹君事业稳定后,托自己的好友王云帆去探望儿子,王云帆找到正在上小学的大明,问他想不想念母亲和几个姐姐。
谁知大明无动于衷,原来,是夏家人给孩子树立了董竹君抛弃家庭的形象。
董竹君知道后心都要碎了,她儿子此时心里正记恨着她呢!
但是董竹君没有因此就放弃这段母子情,她频繁给大明写信,相信等儿子再大一些,一定会明白自己的苦衷。
长大后的大明通过卢炳章,得知了母亲的苦衷,在抗战结束后,主动与母亲团聚。与几个姐姐不同,夏之时无疑是疼爱他的,夏大明对父亲有很深的感情,他希望母亲能原谅父亲,一家人早早团聚。
董竹君和儿女
年,在夏大明的劝说下,夏之时写了一封示好信给董竹君,并以“上海情况不稳定”为理由,劝董竹君带着子女重回四川,并在信中说:房间我都命人安排好了。
董竹君和几个女儿看完,没有任何表示。夏大明这才明白父母之间最大的问题,远不止夏之时“重男轻女”,母亲对父亲的情感无疑是复杂的,他们回不去了。
董竹君离婚前受尽委屈,看破婚姻本质,离婚后又几经生活的起起落落,她心里,早已无心情爱了吧!
好在五个儿女懂事,在她的培养下个个成材,都特别敬重母亲。
老年董竹君
值得一提的是:新中国成立后,上海市政府找到董竹君,希望以锦江川菜馆饮誉海内外的名声,扩建成为一个招待高级干部与外宾的食宿场所。
董竹君得知能为党和国家建设做贡献,欣然应命,将苦心经营了16年、价值0两黄金(时值15万美金)的锦江饭店奉献给了国家。
年,新中国第一个国宾馆——《锦江饭店》正式挂牌成立,由董竹君担任第一届董事长,店徽仍然是竹叶。
锦江饭店成立,便开始承接“政治任务”,蒙古总理尤·泽登巴尔、印度总理尼赫鲁等多位外国领导人首次访华都是下榻锦江饭店。
锦江饭店经过全体干部和员工多年的努力,终于得偿所愿,于年被国家评定为5星级饭店。
没有比人更高的山,没有比脚更长的路!董竹君离婚后,就没有再嫁人,从28岁到70岁,她一个人经历风雨,终成一代传奇女性,值得敬佩!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25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