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·
总府街因明代的“总府”得名,它东起福兴街,西至暑袜街,与后来新建的蜀都大道“总府路”既有交融又有区别。
而我们今天所谈的“总府街”,长米(现在仅余90米),宽14米,是蜀都大道开通前的老街。
明朝时,这里曾设立“承宣布政使司”、“提刑按察司”和“都指挥使司”,统称“三司”。其中“都指挥使司”(简称“都司”)为全省最高军事长官的官府。“都司”亦称“总府”,街的得名来源于此。清代、民国及现在均保留此街名。年8月改为“东风路二段”,但老百姓仍然习惯叫这条街为总府街。
▲民国时期的总府街
总府街的名餐馆很多。
“竟成园”即是其中之一。竟成园建于年,取名自“有志者,事竟成”。餐厅装饰优雅,设有后园花厅,配以山水盆景,布局小巧玲珑。著名菜品有生烧筋尾舌、竟成狮鱼、奶汤杂烩、酥扁豆泥、仔鸡豆花、菊花鸡、鸡皮慈笋、砂锅豆腐、砂锅三鲜、砂锅鸡、砂锅全鸽、脆皮鳝鱼、神仙鸭子、雪花鸡闹等数十种。其中尤以“砂锅豆腐”名气最甚。
位于总府街东南口的“朵颐餐厅”也十分有名。除经营的烧白很有特色外,名厨温兴发的泡菜在全市也是首屈一指,泡菜香脆鲜活,十分赶口。许多顾客就是冲着温兴发的一口泡菜前来就餐的。
“哥哥传”饭店原在暑袜中街东边,后迁至总府街。饭店由“姑姑筵”主人黄晋龄的弟弟开设,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字,其风味照搬姑姑筵,相当于分店。
“寿尔康”腌卤店的店名来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“饮且食兮寿而康”,专售成都传统风味的酱腌肉、腊肉、香肠、卤肉等。
“赖汤圆”店主即姓赖,创建于年。开初是挑担叫卖,后来搬到了总府街上。赖汤圆选料精严,制作考究,馅心多样。经常供应黑芝麻、鸡油、麻酱、洗沙、水晶、冰桔、枣泥、桃仁、玫瑰等不同品种。其特点是“香甜白嫩细柔力精”,是中外著名的小吃。
以前的总府街,不光是有美食,还是成都文化的缩影。
有很多报纸都是在总府街发出,诸如辛亥年(年)十一月初三创刊的《四川公报》、民国元年(年)4月22日创刊的《国民公报》,以及民国七年(年)7月1日创刊的《川报》等。
还有在清光绪三十四年(年)开办的昌福印刷公司,该公司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,初设成都古卧龙桥街川北会馆内,后迁至总府街,是四川首家印刷设备较齐全的印刷厂。
总府街上还有出版发行单位——中国图书公司,它的前身为民国四年(年)开设于成都的上海中国图书公司。公司先后在学道街、春熙路北段开设分号,店名均为泰东书局。
还有两家电影院:民国十五年(年)4月15日建成的智育电影院和昌宜电影院。前者坐落在总府街的北边,春熙路北段的街对面,由中共地下党员程子健及邹昕楷、邓典成、卢丕模等留法勤工俭学回国的有志之士发起;而由刘师亮等人集资兴建的“昌宜电影院”地址则在总府街昌福馆内,原系双龙浴室,宜园茶社,后来改成“昌宜电影院”。
总府街的西南面上有一家名叫“五月文化服务社”的群众艺术馆,里面还有成都市文化局直接领导的专业艺术团体,它的前身是成都市第一实验书场成都市曲艺团,年定名为“成都市曲艺队”,年定名为“成都市曲艺团”。
除了总府街,还有一条街名为东风路。
不仅街叫东风,在西边靠北有一个宾馆,当时也是取名叫东风。后来这个宾馆又改成了“四川宾馆”简称为“川宾”,再后来又改为“总府皇冠假日酒店”。“川宾”往东走,又有一个以东风为名字的商场,名字叫“东风副食品商场”,这个商场有点大,更准确的说法是有点长,大门开在总府街上,后门则开在华兴街上。这个“东风副食品商场”其实就是解放前的昌福馆,记忆中商场的东边就是赖汤圆。
总府街南面,在四川宾馆的对面,有家照相馆从民国20世纪80年代都非常有名,叫留真相舘,往西有聋哑食店珍珠圆子,职工浴室,有专营海派餐饮的三六九館子;往东走有当年成都最大的玻璃舖,巷口的耗子洞鸭子。
除去美食,还有精神餐馆报刋发行舖,再往东是春熙南段口的“胡开文”。以前还没有蜀都大道的时候,从人民电影院到赖汤圆,要先往北,然后在提督街口子上再往东沿提督街走,才能走到总府街。
那时不光有东风,还有红旗。
在商业场的东边是一个“红旗剧场”,它就是解放前的智育电影院。红旗剧场的街对面还有一个红旗旅馆。旅馆的外墙黑黢黢的,据说当时是用一种最新型的建筑材料“硅酸盐”砌的块,和颇为流行的红砖红瓦房子相比还是很有特色。
那时,老百姓说那街道叫春熙路,但是官方已经把春熙路改成了反帝路。直到年才把反帝路又改回春熙路。
世事无常,变化无穷。
现在又不叫“东风”了,东风副食品商场没了;也不叫“红旗”了,红旗剧场没了,红旗旅馆也没了。
现在又恢复总府的名字,还把街道延长了,把原来的湖广馆街也并入总府路。
地名改来换去,只有百姓的日子还是寻常的过,总府街依旧是那条记忆中的老街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bszl/3323.html